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20 09:38
民謠曰:高粱放倒,穗子扦子。秫秸曬干,不扛就擔。擔到家前,垛成大椽。明年春早,蓋房正好。
20世紀五六十年代,高粱是主要農作物,是農家主食。老百姓吃的黑窩頭,喝的黑糊涂,都是用高粱面做成的。用3升高粱1升豆混合做成的窩頭,很養人。
高粱籽粒能釀酒、做飼料,扦去穗子的秫秸,更是農民蓋房的好材料。將秫秸劈開,去掉外皮,剩下的秸稈芯柔韌且不易腐爛。一層層鋪在屋頂上,既能遮風擋雨,又能起到一定保暖作用,這便是“秫秸頂”。寒冷冬日里,秫秸還能作燃料,火苗噼里啪啦作響,家人圍坐在一起烤紅薯、玉米,是鄉村冬日里最溫馨的時刻。
把秫秸最上一截削下來,可編成精致的小筐、籃子、鍋蓋;壓成細篾,可編席。此外,大片高粱長起來后,形成一望無際的青紗帳,曾是八路軍襲擊日寇的戰略要地。
每到秋季,高粱成熟,田野里一片火紅。農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,收割高粱。秸稈被整齊地碼放成捆,擔秫秸的活兒緊隨其后。男人們肩挑扁擔,兩頭各捆一捆秫秸。扁擔在肩頭微微顫動,他們弓著腰,沿著鄉間小路,將秸稈從田間運往家中或集中存放的地方。
擔秫秸是體力活,一根扁擔,兩捆秫秸,需掌握好平衡和力道,稍不注意就會滑落。但農人們憑借多年經驗,總能穩穩前行。擔秫秸雖艱辛,豐收喜悅卻洋溢在他們臉上。他們邊走邊談論收成,交流種高粱的心得,譜寫著鄉村生活的質樸贊歌。
隨著時代發展,現代農業機械早已替代人工收割和運輸秸稈。然而,“擔秫秸”見證了農人的辛勤與智慧,是鄉村生活曾經的一道獨特風景,更是民俗文化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。
文/孔偉建 圖/王世會